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会议动态

CCIF 2020 Online | 采撷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教程(一)学术热点

编者按

第二十三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CCIF2020 Online)于4月21-25日正在全国在线同步直播,大会“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教程(一)”学术环节于4月22日在第四直播间成功举办。本学术环节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丁燕生教授联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单兆亮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盛琴慧教授、北京协和医院高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刘旭教授共同参与主持与在线讨论。多位教授带来了心律失常领域精彩学术讲座,现分享如下。



北京朝阳医院杨新春教授:房颤抗凝治疗进展

房颤严重危害健康,且当前我国房颤患者病死率高于西方,虽然抗凝治疗逐渐改善,但抗凝比例仍严重不足,据Garfield中国亚组数据显示,不足⅓的中高危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鉴于此,必须强化房颤管控举措,首先要做好卒中风险评估(CHADS2/CHA2DS2-VASC)和出血风险评估(HAS-BLED),治疗上,抗栓治疗是基础,其中华法林可有效预防与房颤相关的卒中发生风险,但是其有局限性,亚洲人服用华法林导致ICH发生率高于其他人种,因此,需充分考虑决定药物效应的个体因素。随后,杨教授还就新型抗凝药物使用策略、出血突发事件防控等方面分享了进展与经验。最后,杨教授总结房颤综合管理“ABC(Atrialfibrilation Better Bare)”路径包括三个方面:A,预防卒中(Avoidstroke);B,缓解症状(Bettersymptom management);C,控制危险因素(Cardiovascularand other comorbidities)。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周菁教授:间隔窄QRS心动过速鉴别

临床实践工作中,要特别重视电极摆放、常规电生理测量及检查,熟悉各种鉴别方法;具体到鉴别时,往往基于概率,但更常采用排除法,并且存在双径路,也就意味着旁道≠参与心动过速;此外,鉴别心动过速、机制合并存在并不少见,鉴别清楚之后再消融,有助于尽量避免盲目“试放电”;消融后保障足够的观察时间,便于寻找确切的成功指标,警惕间隔部位过度消融的合并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康教授:RR间期不等的心动过速(从心电图到心电生理)

李教授通过经典病例分享的形式,就RR间期不等同时伴随有QRS有宽有窄/成组规律出现/表现为忽快忽慢/表现为短长交替/QRS形态不一等5位特殊病人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临床救治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时向民教授:三维时代的拖带标测方法

拖带标测对于判断心律失常机制有至关作用,时教授就拖带的源起、注意事项以及拖带融合波形成进行了详细解读。他认为隐匿性拖带结合局部舒张期点位,ST及AT,以及与TCL的比值有助于寻找理想的消融靶点,并且三维系统可通过WOI激动标测或Ripple明确心律失常机制,拖带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判断峡部及消融部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禹川教授:特发性室早标测与消融

王教授分别从早搏定位、早搏标测、早搏消融、并发症防治4个角度进行解读。影响心电图定位判断的因素很多,包括心脏相关因素、患者因素、术者因素等,因此,要做到“有依据猜测,有保留相信”。对于诱发性早搏,要注意鉴别是否为临床室早。激动标测时注意选择最佳参考通道,关注标测导管远端和近端电极激动顺序,取点时确保与早搏模板形态一致,在标测导管静止时取点,保持标注标准一致。起博标测时需要关注起博输出设置,避免将自发早搏视为起博夺获形态,仔细对比起博形态与自发早搏形态。治疗上,他就所在中心早搏消融参数设置(模式选择、功率、温度、时间、灌流速度等)、指标检测(抗组变化、心电图变化等)、消融策略等进行了图文并茂的展示。




在精彩的讨论环节,多位网友在线留言,盛赞本学术环节不仅紧密立足临床医生所需,具有很强的实战性与指导价值,而且也借此机会将国内外心律失常领域新动态、新知识“收入囊中”,普及了知识,规范了临床操作,同时再一次刷新了对心律失常学科的认知。